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你知道匈奴为什么消失在中国历史中吗?答案藏在一个外戚权臣的故事里。
窦宪,这个被史书骂了千年的东汉权臣,用一场惊天动地的远征,彻底改写了欧亚大陆的历史格局。
死囚的逆袭公元89年春,洛阳皇宫。
深宫内院,一个男人正坐在冰冷的牢房里,他叫窦宪,外戚出身,皇后的亲哥哥。几个月前,他还是朝廷的红人,现在却成了阶下囚。
窦宪犯了什么罪?杀人。
展开剩余91%被杀的叫刘畅,太后的宠臣,窦宪派刺客干掉了他,还想嫁祸给别人。事情败露后,窦宪被关进宫里,等着砍头。
这事放在今天,叫故意杀人,在东汉,叫大逆不道。
窦家是什么来头?窦宪的曾祖父窦融,光武帝时期的河西大将军。祖上六代都在凉州混,是地地道道的边疆豪族。
到了窦宪这一代,妹妹当了皇后,兄弟几个都是朝廷要员。用史书的话说:"赏赐累积,宠贵日盛,自王、主及阴、马诸家,莫不畏惧。"
权力让人膨胀,窦宪膨胀得失了理智。
牢房里的窦宪在想什么?死定了吗?
这时,一个消息传来:南匈奴单于请求朝廷出兵,联手攻打北匈奴。
窦宪眼睛一亮,机会来了,他给皇帝上书:让我戴罪立功,去打匈奴。
皇帝答应了,为什么?因为没人敢接这个活。
北匈奴是什么概念?从汉高祖被围白登山开始,这个游牧民族就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。几百年来,汉朝和匈奴打打停停,谁也没能彻底解决对方。
现在匈奴分裂了,南匈奴投靠汉朝,北匈奴还在负隅顽抗,东汉需要有人去做这个了断。
窦宪,一个死囚,成了最合适的人选。成功了,大功一件。失败了,正好死在外面,省得朝廷动手。
永元元年六月,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,准备出征。
这是一次赌命的远征。
燕然山下的较量出塞那天,窦宪带了多少人?
史书记录:窦宪和副将耿秉各领四千骑兵,加上南匈奴、乌桓、羌胡联军三万多人,总兵力五万骑。
五万人,听起来不少,可要知道,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北匈奴。这些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,个个都是天然的骑兵,汉军能赢吗?
窦宪的战术很明确:分兵三路,多点突破。
他自己从鸡鹿塞出发,度辽将军邓鸿从稠阳塞出发,南匈奴单于屯屠何从满夷谷出发,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会合。
会合后,窦宪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派精锐万余骑兵,直捣黄龙,攻击北匈奴的心脏地带。
这一仗打在稽落山,今天的蒙古国额布根山一带。
战斗的细节史书记载不多,结果却震撼人心:北匈奴主力被全歼,单于逃走,1.3万名王以下贵族被杀或被俘,缴获牲畜100万头,81个部落20多万人投降。
这是什么概念?北匈奴的精锐力量基本被打光了。
窦宪没有停手,他继续追击,一直打到燕然山。
燕然山在哪里?今天蒙古国的杭爱山,从稽落山到燕然山,直线距离几百公里,窦宪的军队纵横草原,如入无人之境。
到了燕然山,窦宪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事:勒石记功。
他让随军的班固写了一篇《燕然山铭》,刻在山石上。铭文的意思很简单:我窦宪来过这里,北匈奴被我打败了。
这块石碑,两千年后才被考古学家发现。
爱德华·吉本在《罗马帝国衰亡史》中这样描述:"有块巨大的石碑上刻着骄傲的文字竖立在高山之上,向后世子孙昭示,中国军队进兵七百里,攻入敌人的心脏地区。"
七百里,是什么概念?从北京到郑州的距离。窦宪带着军队,在敌人的地盘上横冲直撞,如履平地。
这一仗打完,北匈奴彻底垮了,单于逃到更远的西方,再也没有回来过。
从此,延续几百年的汉匈战争结束了。
消失的帝国北匈奴去哪里了?
史书记载模糊,《后汉书》只说他们"西遁",具体去向不明。
现代学者推测,北匈奴西迁后,一路颠沛流离,用了200年时间才走到欧洲,途中他们和西伯利亚的其他民族混居,实力逐渐恢复。
到了4世纪,一支被称为"匈人"的民族出现在欧洲平原。这些匈人,很可能就是当年被窦宪打败的北匈奴后裔。
他们在欧洲干了什么?掀翻了罗马帝国。
匈人王阿提拉,被欧洲人称为"上帝之鞭",他率领匈人军队横扫欧洲,东罗马帝国向他纳贡,西罗马帝国在他面前瑟瑟发抖。
这是历史的巧合吗?一个在中国失败的民族,跑到欧洲成了霸主。
窦宪当年在燕然山刻的那块石碑,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结束。北匈奴从此消失在中国的史书中,却在遥远的欧洲重新崛起。
你在东方的胜利,可能成为西方的灾难。
窦宪知道自己改变了世界吗?他不知道,他只知道自己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从稽落山到燕然山,这条路线后来被史学家称为"窦宪征途",两千年来,再没有中国军队走过这么远。
北匈奴的西迁,不是简单的民族迁移,这是一次被迫的流亡,一次绝望的逃亡。他们带着对汉朝的仇恨,带着失败的痛苦,一路向西。
200年后,当他们的后代在欧洲平原上驰骋时,是否还记得燕然山下的那场惨败?是否还记得窦宪这个名字?
历史没有答案,只有那块石碑,孤独地立在杭爱山上,诉说着一个帝国的最后挽歌。
权臣的悲剧英雄凯旋,应该是什么场面?
史书没有记录窦宪回到洛阳时的盛况,只知道他活得不长,公元92年,窦宪死了。
怎么死的?被逼自杀。
为什么?因为他太强了。
打败北匈奴后,窦宪的威望达到顶峰,他不仅是皇后的哥哥,更是击败匈奴的英雄,朝中文武,谁敢不服?
这让皇帝害怕了。
汉和帝刘肇,窦宪远征时还是个少年,现在他长大了,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窦宪会不会取代自己?
历史上,外戚篡权的例子太多了,王莽就是这样上台的。
公元92年,汉和帝动手了,他联合宦官,突然发动政变,包围了窦宪的府邸。
窦宪没有反抗,这个曾经纵横塞外的将军,面对政治斗争却显得那么无力。
他被赐死,和他一起死的,还有弟弟窦景、窦瑰。
窦氏一门,从此衰落。
这就是权臣的宿命,你可以打败天下的敌人,却打败不了身边的猜忌。
窦宪死后,史书对他的评价很复杂。一方面,承认他的军功:"破匈奴,功莫大焉。"另一方面,批评他的品行:"专权跋扈,终至灭族。"
后世文人更喜欢霍去病,而不是窦宪,为什么?
霍去病年少成名,英年早逝,带着浪漫主义色彩。窦宪呢?外戚出身,品行不端,结局悲惨。
从战功上看,窦宪不比霍去病差,霍去病封狼居胥,窦宪勒石燕然。论歼敌数量,论追击距离,窦宪都更胜一筹。
差别在哪里?在人设。
霍去病是完美英雄,窦宪是复杂人物,中国人喜欢完美英雄,不喜欢复杂人物。
这公平吗?
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,窦宪杀过人,专过权,这些都是事实。同样是事实的是,他完成了几代人都没能完成的事业。
他的胜利,结束了汉匈战争。他的胜利,让北方边疆安宁了几百年。他的胜利,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。
这样的人,值得被记住。
燕然山上的石碑,刻着班固的文字:"铄王师兮征荒裔,剿凶虐兮截海外。"意思是:王师征讨荒远之地,剿灭凶恶势力于海外。
这十四个字,是对窦宪一生最好的总结。
他确实剿灭了凶恶势力,北匈奴从此消失在中国北方。他确实征讨了荒远之地,汉朝的版图,从来没有延伸得如此之远。
代价是什么?是他自己的生命,是窦氏一门的覆灭。
值得吗?
站在大历史的角度,值得,窦宪用一生的代价,换来了中华北疆几百年的安宁,这笔账,怎么算都不亏。
站在个人角度呢?窦宪会怎么想?
我们永远不会知道,历史只记录了结果,没有记录内心。
但有一点可以确定:燕然山下,那个挥剑指向远方的身影,值得被后人铭记,不管他的品行如何,不管他的结局如何。
因为在那一刻,他代表的不是自己,而是整个文明的意志。
窦宪,这个骂名传千年的权臣,用自己的悲剧,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光荣。
发布于:山东省最好的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的流程,2024年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