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上旬,粤港澳台地区遭遇今年最强特大暴雨,其强度与持续时间超越以往。深圳大鹏新区三日累计雨量高达746毫米,香港天文台录得355.7毫米的单日降雨量,刷新1884年以来8月纪录。台湾西南部十日雨量更达2902毫米,为2008年莫拉克台风后最强。广州市在8月2日至5日期间,也经历了本世纪8月第二强的暴雨过程。
此次暴雨呈现四大显著特征:雨量巨大、范围广泛、持续时间长、变化多端。广东省汕尾、惠州、深圳、东莞、广州、珠海等至少六个地级市普降特大暴雨,港澳台区域亦受波及。降雨持续一周,台湾高雄西部连续五日特大暴雨,此等长时间超高强度降水在8月历史上实属罕见。深圳的暴雨预报尤为棘手,雨带凌晨南推香港,深圳雨势减弱,市民上班后又骤然加强,预警系统频繁调整,给预报员和市民带来极大困扰。
这场“变种超级暴雨”并非偶然,其成因复杂。核心在于“季风槽”与异常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。季风槽是西南季风与太平洋东风交汇形成的低压槽,陆地季风槽常引发暴雨。2025年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且庞大,形成南北多个暖高压并存的局面。8月3日起,太平洋副高与我国大陆暖高压在北方合并,在广东留下口袋状缝隙,强大的西南季风钻入其中,形成一个位于太平洋副高北侧、大陆暖高压南侧的特殊季风槽。
这个季风槽具备强烈辐合条件,汇聚底层西南季风、高空东风及底层北风,使其兼具前汛期暴雨的猛烈与台风雨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,堪称叠加了前汛期暴雨和台风雨所有特点的“变种超级暴雨”。此外,“低涡”系统也扮演关键角色,如同陆地抽水机,结合西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,导致广东全省雷雨频繁,降水强度增强。8月1日,低涡自广西进入广东,持续“抽送”暖湿水汽,形成“列车效应”,使雷雨云团反复经过同一区域,导致珠三角中部、南部沿海持续性暴雨。
此次暴雨的机制更似台风雨,即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旋转上升,气温骤降,水汽大量凝结成雨。这与北方暴雨的成因不同,北方暴雨多由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边缘向华北、东北输送水汽,同时西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,冷暖空气交汇形成。这场史无前例的暴雨恰好袭击珠三角超大城市群,其复杂性和破坏力,深刻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,超大城市群面临的结构性脆弱与深层挑战。
暴雨的极端性与复杂性,凸显传统气象预警体系的局限。深圳虽启动递进式预报,但雨势快速变化,预警频繁调整,市民停工停课决策艰难。这表明,气候新常态下,气象预报需提升短临预报精细化水平,探索更具适应性的预警发布机制,有效指导公众行动。
城市基础设施面对复合型灾害的韧性不足问题浮现。超大城市人口密度高,地下空间利用广泛。但部分区域竖向规划不当,地下空间防洪能力不足,城市不透水率过高,导致内涝频发。例如,深圳罗湖火车站和旧城区地下空间受淹,配电设施损坏导致断水断电,暴露了城市“生命线”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脆弱性。城市规划需重新审视地下空间应灾能力,增加城市调蓄空间,推广“平急两用”基础设施理念,提升城市应对能力。
应急管理体系的协同与公众防灾意识仍需强化。尽管相关部门迅速响应,但在信息发布、次生灾害防范以及公众警惕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面对“极端常态化”趋势,城市应建立更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,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防灾减灾,并通过风险地图等工具提升公众风险认知与自救互救能力。
此次广东特大暴雨犹如一场严峻的“压力测试”,敲响警钟:超大城市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气候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,加速构建韧性城市。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,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。唯有坚持科学规划、技术创新与全社会协同,方能让城市在未来极端气候的冲击中安然无恙,真正实现“以人为本”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。
最好的配资公司,股票配资的流程,2024年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